桑巴国度的葡萄酒雄心 — 英国《金融时报》 李若瑟 报道
当两年前摩根娜?米奥罗(Morgana Miolo)开始在中国经商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商文化上的差异让这位巴西人感触很深。
她说:“中国人敲定一项交易的方式是,酒席上身份最重要的那个人在祝酒时举杯比别人高。我当时第一次来中国,还不知道这回事。”她来自巴西南方的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这里的人也被称为“高乔”(gaúcho)人。
不过,比起在中国经商的奇事,更不寻常的是米奥罗女士所销售的产品。她来自一个在中国以足球技艺精湛闻名的国度,但她却是一个葡萄栽培世家的第四代子孙。她来到上海,是希望为她的米奥罗葡萄酒品牌建立市场。
不少巴西公司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如今正被米奥罗变成现实:向中国人出售既非大豆也非铁矿石的产品。巴西的葡萄酒行业正在努力摆脱高成本的影响,开拓进入海外市场的新途径,而它依赖的并不是拉美最大经济体的主打产品。
巴西正在大力鼓励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减轻该国对未加工原料和大宗商品的依赖,尤其是在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贸易中。巴西外长安东尼奥?帕特里奥塔(Antonio Patriota)最近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我们发现有分析称巴西和中国经济互补,但我们不希望停留在互补层面。我们不希望只是出口大宗商品,进口制成品。”
米奥罗的故事与整个巴西葡萄酒行业的历史紧密相连。米奥罗女士的曾祖父朱塞佩(Giuseppe)在1897年像成千上万名意大利移民那样来到巴西。他在南里奥格兰德州高乔山脉(Serra Gaúcha)的本图贡萨尔维斯(Bento Gon?alves)买下了“43号地”,这块土地后来以“葡萄园山谷”而闻名。
米奥罗家族种植葡萄,出售给葡萄园。到了20世纪80年代,葡萄价格暴跌,朱塞佩的三个孙子安东尼奥(Ant?nio)、达西(Darcy)和保罗(Paulo)转而自行酿造葡萄酒。1992年,他们生产出第一款葡萄酒——珍藏米奥罗梅乐(Reserva Miolo Merlot)。“家族必须为生存找到一条出路,因此开始酿造葡萄酒,补贴收入。”
如今,公司声称掌握巴西上等葡萄酒(用欧洲酿酒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市场40%的份额,以及巴西起泡酒市场15%的份额。它在巴西各地拥有1150公顷的葡萄园,葡萄酒产量达1200万升。其中,位于热带巴伊亚(Bahia)州的圣弗朗西斯科山谷(Vale do Sao Francisco)每两年收获三次葡萄,而不是传统的一年收获一次。米奥罗葡萄酒行销20个国家,营收从2000年的100万巴西雷亚尔增长至2010年的1亿巴西雷亚尔。
本世纪初,朱塞佩的8位曾孙子和曾孙女(家族的第四代子孙)接过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他们开始认识到,巴西国内尚不成熟的上等葡萄酒市场存在着局限性。
在新一代子孙中,现任首席执行官的阿德里亚诺?米奥罗(Adriano Miolo)及其兄弟法比奥(Fabio)学习过葡萄酒酿造学,他们知道,要得到巴西国内外的认可,米奥罗必须在海外树立品牌。米奥罗女士表示:“之所以看重出口,是因为我们希望把米奥罗打造成国际品牌,令其成为巴西葡萄酒在国外的标杆。”
转型开始于2003年,公司与法国人、“飞行酿酒师”米切尔?罗兰(Michel Rolland)签约10年,由其改进米奥罗葡萄酒的质量。“飞行酿酒师”指的是一群在全球各地旅行的葡萄酒顾问精英,他们改变了全球葡萄酒行业的面貌。
米奥罗还意识到,凭借自身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打造国际品牌,于是与当地其他的葡萄园和一家国有产业集团合作,在2002年成立了后来名为“巴西葡萄酒”(Wines of Brazil)的机构。
多年来,巴西葡萄酒一直依赖着一种颇具异域风情的理念:这个桑巴与沙滩之国也能酿造出葡萄酒。然而,要打造可持续的出口行业,葡萄酒酿造商就需要说服消费者:巴西葡萄酒不仅新奇,而且优质。为了让巴西葡萄酒的形象更加成熟,Wines of Brazil参加展会,邀请国外的葡萄酒作家来巴西访问,还为巴西酿造商与进口商牵线搭桥。“我们希望展示巴西也拥有优质葡萄酒,”Wines of Brazil推广总监安德烈娅?真蒂利尼?米兰(Andreia Gentilini Milan)表示。
目前,Wines of Brazil围绕着巴西明年即将主办的世界杯和2016年将主办的奥运会,开展多项国际活动。其中,葡萄酒世界杯(Wine Cup)是一项葡萄酒品鉴系列赛,最终将于明年在巴西举行决赛。
尽管巴西大力推动出口,但大到整个葡萄酒行业,小到米奥罗公司,销往海外的产量仍然微不足道。英国是米奥罗的头号出口市场,中国紧随其后,但年销量只有7000箱(当然两年前的销量还几乎为零)。
同时,高成本让巴西厂商难以承受。将一瓶葡萄酒从米奥罗位于“葡萄园山谷”的葡萄园运输至不到500公里之外的最近港口,成本与将这瓶葡萄酒发运至中国一样多。而在巴西国内,税收占葡萄酒价格的一半。这让优势落入邻国智利和阿根廷的酿造商手中,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巴西。或许出于这个缘故,外国产品占据了巴西葡萄酒市场的80%。
事实上,巴西和外国酿造商真正垂涎的,恰恰是这块国内市场。巴西每年的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只有2升,远低于邻国阿根廷的23升,增长空间巨大。
米奥罗女士认为,将产品远销海外能帮助巴西酿造商扭转在国内的销量。巴西人对进口产品的喜爱要甚于对本土产品,但如果巴西公司能在国外取得成功,他们也愿意刮目相看。
米奥罗女士称:“如果消费者发现一家巴西葡萄园将产品出口国外,他们便认为它的产品与进口葡萄酒拥有同样的地位。”
总之,巴西葡萄酒可能不是最便宜的,但它们的优势在于,它们既不是法国或意大利的葡萄酒,也不是智利或阿根廷的葡萄酒,它们吸引着乐于尝鲜的酒饕。
米奥罗女士引用了一句葡萄牙语俗语“我们把柠檬做成了柠檬汁”,意思是化腐朽为神奇。在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