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中国白酒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中国白酒十七大名酒悉数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评酒会上,53°、48°酱香武陵酒与茅台、泸州老窖等一起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并获国家金质奖,从此结束了湖南没有“中国名酒”这一金字招牌的历史,成为全国的十七大名酒之一,毫无争议地扛起了湘酒的大旗。武陵酒迅速成为与茅台、郎酒并驾齐驱的中国酱香型白酒“三驾马车”,合称“茅武郎”。
幽雅酱香武陵酒的诞生
若追溯前世今生,几乎所有人了解武陵酒,都是从美丽的“崔婆古井”传说开始的。800年前,在湖南常德城西的河洑山上,有一口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的古井,崔婆在此取水酿酒,其酒馥郁芬芳。古井旁有一块石碑,上撰有两联,其一曰:玉井积香清泉可酿,武陵春色生涯日佳。其二曰:酒馨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崔氏”被后世列入“酿酒名家”,其汲水之井被称为“崔婆井”,也成为了酿酒古迹。1952年,常德市酒厂就是在崔氏酿酒坊旧址基础上建成,即武陵酒业的前身。
故事总在不经意间开始,没有人知道它是否可以成为传奇。但是,当你在酒香四溢的酒窖里感受时光的绵长,在“武陵酒博馆”里追寻历史的细节,或是铺开满是尘埃的地方志书,你会渐渐走入一段传奇,属于武陵酒的传奇。那些沉淀于岁月风尘之下的每一个前行步伐,每一幅难忘图景,都是武陵酒业风雨兼程60多载最为生动的注解。
鲍沛生接受重托
的确,要说武陵酒的辉煌历程,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中国幽雅酱香的创始人——鲍沛生老先生。鲍老50余年守望在武陵身边,是武陵酒发展历程的最重要见证人。尤其是五进茅台镇学习酱酒工艺,三人白龙井初建武陵酒厂的传奇故事,无不令人神往与钦佩。作为与中国酱酒崛起时代同行的领军人物,50余年来,鲍沛生带领着一批有志于酒类发展的拓荒者,共同开创了中国酱酒新时代。
鲍老毕业于中国轻工行业最高学府无锡轻工学院(现在的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发酵专业。彼时一起毕业的还有同学季克良(高级工程师、原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董事长,现为贵州茅台名誉董事长)、金慧元(贵州安酒酒业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等人。毕业后的鲍沛生,被分配到了湖南常德市酒厂。时光飞逝,几年的刻苦学习与钻研,鲍沛生已由厂里的技术骨干升任技术总工程师。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和1966年,毛泽东曾两次回家乡长住。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也经常到主席家乡参观。而当时作为接待用酒的茅台酒产量并不高,分配到湖南省的量只有1000斤,无法满足接待任务。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来到常德,找到了酒厂里学历最高的鲍沛生,希望他能“搞一个和茅台酒一样的酒”作为招待用酒。鲍沛生认真考虑后接下了这个任务,他认为常德地处北纬29度,温度适中,空气中适合酿酒的微生物极易培养。
多次到茅台学艺
1970年,鲍沛生携团队首次奔赴茅台镇。怀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鲍沛生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贵州,再坐一天的牛车方才到了茅台镇。机缘巧合的是,接见鲍沛生的居然是其同学季克良,其当时已是茅台的酿酒总工程师。由于鲍沛生毕业后一直就待在常德市酒厂,只专注于浓香酿制,对浓香工艺是烂熟于心,而季克良则一直攻克酱酒工艺,聊起来都觉得新鲜,碰到一块便讨论个不停。这一待,鲍沛生在茅台酒厂就有两个月之久。
回到常德后,酒厂就筹划修建一个专门酿造酱香型酒的酒厂。鲍沛生自告奋勇,和另外两个人担起了修建重任,要选择一个适宜酿造酱酒的地方。经过数月的奔走,鲍沛生和酒厂工作人员在德山沅江一个三角洲边上找到了合适的水源。当时那里有座村庙,庙里有一口井,当地人叫白龙井,即使遇上大旱之年,井水也难以枯竭。多年来,沅江从未断流,水源丰富,这口井渐渐也少有人光顾了。选址确定以后,三个人便开始规划改建寺庙,这一建便又近一年。新建的酱香酿酒厂就是后来的武陵酒厂前身。1971年,常德酒厂成立了一个新型产品研制小组,鲍沛生等人开始了探索过程。通过查阅资料,鲍沛生发现北宋时常德名为武陵郡,而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了武陵,故将尚未问世的新酒命名为“武陵”。
“试验酒”崭露头角
新的酒厂开始酿酒,鲍沛生担任技术总工程师。虽然从茅台学习了酱酒酿造工艺,但是酿造出来的酒总是不对,连普通人都能尝出有巨大的差别。或许漏掉了什么重要环节,鲍沛生便再次奔赴茅台镇。这前前后后近四年,便去了好几次。越到后来,鲍沛生对酱酒工艺已经能够纯熟运用,对酱酒酿造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经过自己的研究发现:茅台作为国酒,在工艺上绝对保证了与老祖宗一脉相承,尤其是在味道上不允许有丝毫变化,工艺秘方受到国家严格保护,每一道工序是不容轻易改动的。他们不能改,并不能代表自己就不能。鲍沛生便带领团队,在茅台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们创造性地采用“整高粱浸泡”“加大第一次用曲量“等方法,在口味上降低了茅台酒的酸涩味,从而神奇地缔造了“焦不露头”的幽雅酱香风格。“试验酒”横空出世。1974年,鲍沛生带着自己的心血第五次来到茅台,旨在请茅台的工程师及酿造师品酒鉴定。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已经尝不出“试验酒”和茅台酒的差别,这意味着“试验酒”成功了!同年,武陵一举获得湖南省名酒称号,成为湘酒的领军旗帜。
武陵谢绝茅台并购
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酱香需求,武陵人五进茅台学习,超强的学习能力让武陵两年就酿造出了和茅台口感无异的武陵酱香酒。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酱香武陵已经家喻户晓。茅台酒厂曾一度很正式地向当时的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合并方案,申请在武陵酒厂的基础上建立茅台酒分厂。“革委会”负责人当即回绝了这一提案,理由简单有力得让人无可辩驳:“武陵酒是主席家乡的酒,我们一定要自己做下去!”武陵酒虽然师出茅台,但是却并不是一味模仿照搬茅台工艺。一方面,它秉承传统酿造工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八次堆积发酵、八次入池发酵、七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再经三年以上的陈酿窖藏,然后勾调存放,五年时间历练。
另一方面,根据武陵当地的自然环境,挖掘了武陵酱香的特点,总结了属于武陵酒的特殊工艺。作为中国名酒三大酱香型酒之一,武陵酒在保留、提升原酱香酒浓郁香气、细腻口感优点的同时,去除了固有的入口苦涩、下喉劲辣的缺点,集醇和丰满、窖香浓郁、绵软细腻、柔顺幽雅于一身。
并称“茅武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酱香武陵酒先后斩获湖南省名酒、全国优质酒、国家金奖等殊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后,武陵酒得分最高,名声大振。在本届评定的13种名酒(金奖)和27种优质酒(银奖)共40块金、银牌。白酒中,武陵酒夺得总分第一,奖牌由原来的银牌升为金牌,跻身中国十七大名酒之列,和茅台酒、郎酒比肩,并称“茅武郎”。
由于季克良与鲍沛生为无锡轻工学院同班同学,而贵州茅台与湖南武陵在工艺上存在差异,以及两者在口感风格上也有差异,使得贵州茅台与湖南武陵在酱香上战略地位凸显,两大中国酱香型白酒也为同行号称为“同门两派”。
“武陵酒的工艺基本与茅台如出一辙。从原料甄选、下沙、上甑、回沙、摊凉、摘酒、储藏等到成品出厂,酿造流程并没有多大差异。然而,在具体到某个工艺环节的时候,武陵酒与茅台、郎酒等酱香名酒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鲍沛生说道。
在谈及武陵酒的特点,鲍老说:“武陵酒的特点:第一,在品质上,我们武陵酒的酸涩度比茅台要小,即所谓的幽雅酱香;第二,我们的武陵酒比较柔和;第三,我们的武陵酒有一点焦香味。虽然所有的酱香酒都有焦香味,但我们的焦不露头,这就很难了,因为一般情况下,有了焦香以后,酱香就很难显出来了。”造成武陵酒与茅台等酱香名酒三大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具体的工艺环节。因为茅台等酱香名酒是老法工艺酿造,不能轻易改动,即便有一些不合理的环节,也只能墨守陈规。而武陵酒由于拥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在酿造过程中,鲍老带领团队对茅台工艺进行了合理改进和创新。
“凤凰涅槃”后蓄势而发
很显然,湖南武陵在酱香技术与工艺上实现了巨大创新,技术上的卓越使得武陵酱香可以自成一体,自成一家,卓然于中国酱香白酒之列。武陵技术创新丰富了中国酱香型白酒内涵,奠定了武陵大产区的战略技术基础。
从1952年建厂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从1989年获得最高奖,也有25载。中国名酒,酱香武陵,虽历经风雨,但勇于创新,不仅继续前行,更是在“凤凰涅槃”后蓄势而发,稳步上扬,彰显了越来越大的品牌影响力。
武陵酒在文化传承与经营创新上可谓独树一帜,1963年至1989年,武陵酒连续三届在全国评酒会上斩获殊荣,成就了武陵酒代表湘酒获得最高的荣耀与认可,奠定了湖南武陵在中国白酒中独特的品牌地位。
2012年9月,联想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丰联集团宣布实现了对武陵酒全资并购,在充沛的资金支持、成熟的运营模式、卓越的企业文化推动下,湖南武陵大酱香战略逐渐成型;酱香型白酒千亩万吨工程、新的渠道建设、销售系统组织变革等多项措施,让武陵酒逐渐实现“回到酱香型白酒前三甲”这一战略目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