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山东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 但依然面对多重难题

浏览量: 236发布时间:2012-11-15
导读: 山东属于我国北方茶区,自196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南茶北引”以来,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又呈现出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茶叶生产区域也由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东南沿海部分县、市、区扩大到胶东半岛的威海、泰沂山区的济南、泰安、潍坊等地。茶叶生产在全省农业种植业中所占比重虽小,但在产茶地区已成为农村
山东属于我国北方茶区,自196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南茶北引”以来,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又呈现出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茶叶生产区域也由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东南沿海部分县、市、区扩大到胶东半岛的威海、泰沂山区的济南、泰安、潍坊等地。茶叶生产在全省农业种植业中所占比重虽小,但在产茶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向名优茶转变,各地根据茶叶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及时调整了茶叶产品结构,大力开发了名优茶生产,实施茶叶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了茶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近年来,在茶叶的销售中,品牌效益较为显著,如日照圣谷山、长清立泰山、长清南湖玉露等价高且供不应求。在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下,全省名优茶产量约占茶叶总产量的45%,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70%。名优茶已成为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
济南是中国茶叶销售的风向标
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目前年交易量超80万担,交易额超14亿元,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且年交易量以近10万担的速度递增,被誉为“全国第一茶市”。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济南是茶叶销售的风向标。茶叶产区的产品推出之初都要到济南市场来销售试一试,如果能够被广大的山东消费者认可,再去全国的主销区推广就比较容易了。
自2001年起,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已连续承办六届国际茶博会,每届参会人数均超过10万人,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济南国际茶博会已叫响全国,成为济南会展业、商贸业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品牌。不少参加展会的展商表示,中国济南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全国茶界的交友盛会、联欢大会,不参加就“不入流”、“不在行”,各产茶地都把济南作为外销的“桥头堡”。良好的市场氛围和经济环境使得山东茶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气候、土壤是劣势也是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山东是茶叶的消费大省,要想做大、做强山东茶产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销售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山东茶叶生产的成本较高,价值较高。主要因为北方茶园的管理费用大,品种培育、田间管理、水肥使用等的成本都较高,尤其在防寒过冬方面,更是增加了北方茶的生产成本。山东本地生产的高档茶可以促进山东省茶叶的销售,南方的优质茶叶可以提升、拉动山东茶业的发展。
胶东半岛土壤微酸性,适合茶树的种植。北京、河北也曾试验过种植茶叶,都失败了,就是因为土壤酸碱性不合适。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候寒冷已经不是制约北方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壤酸碱度合适的地区都可以推广种茶。特别是最近几年,胶东半岛的烟台、青岛、日照,风调雨顺,非常有助于茶树的生长。
北方冬季冻土层较厚,不利于病虫过冬,因此山东茶叶的农残含量低。现代人的消费观念,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关注茶叶的农残含量,农残含量低的北方茶叶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相比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北方茶园的病虫害要少很多,所以农药的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近几年来,随着无公害农药、化肥的推广,科学管理的运用,山东茶品质的优势愈发明显。2001年,日照市巨峰镇率先通过了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鉴定,获得了出口欧盟的通行证,并成为北京老舍茶馆品茶专用茶和人民大会堂的特供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山东茶企业通过了绿色认证、有机认证。
山东茶行业依然面对多重难题
山东春茶生产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春季阴雨天气较多,春茶开采比往年晚10天左右。二是品质优、价格高。三是销售好,产品供不应求。山东省茶叶生产虽取得了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山东省茶叶生产虽呈现出多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但茶园分散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技术不规范、质量不稳定,龙头、基地、农户之间虽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各加工企业之间价格无序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山东省所产茶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传统的花茶市场逐年缩小。目前无论是在山东省茶叶产区或销区,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各生产厂家的茶叶包装上都印有“中国名茶”字样,不知“名”从何来,谁家确认第一。到处可见正宗“日照茶”的标牌,其实有许多茶叶不是产自山东日照,而是外地茶冒充日照茶,突出表现在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影响到山东茶叶的声誉。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低,茶名多、品牌乱。在茶叶生产、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虽已制定了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技术标准,但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