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乃“江南茶源、韩日茶祖”,早在汉末,就有
茶叶的规模种植,始而为仙茗,继而为佛茶,进而由士大夫普及于民间大众,成为“开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茶俗丰富多彩。
茶事山歌茶农尤其是采茶姑娘经常一边劳作一边歌唱茶歌,大多采取“十二月采茶歌”的形式。如流传于欢岙一带的《小采茶》,叙说一对小夫妻从事茶事的喜怒哀乐。“一路赤脚点茶园”、“高山大岭实难爬”、“凄风苦雨洒郎衣”、“十双茶篮九双空”言其辛苦,“接起手巾似花朵,蜜蜂仙女采仙茶”、“喜逢茶花满园香”、“郎唱姐和歌飞扬”言其喜悦,“大码金银盘盘满,小码四季保平安”、“若要粗茶篮篮满,若要细茶明年转”言其憧憬。《观音采茶》则以十二月茶歌的形式宣传观音信仰,其吸引善男信女的效果,远较一般经卷的说教来得显著。
另有《十八雷珠》,写陈哥与雷珠相爱,不顾爹娘哥嫂反对,深夜潜往闺房,受到款待:
问你陈哥何处吃夜饭,问你陈哥何处吃点心?我在爹娘面前吃夜饭,我到你雷珠房中吃点心。郎讲话来奴知音,泡盏清茶定郎心,白糖泡茶茶要浑,枣子泡茶黑沉沉,茶叶泡茶不像样,拿出莲子泡蜜茶。金漆桶盘江西盏,江西盏里好鲜茶。吃了茶来放下盏,量出白米落罐煮,煮起饭来呒好菜,鲜鱼鲜虾好放汤。爹娘生我从小不吃腥气饭,换成腊鸡腊鸭镬里蒸。
从细心挑拣中展示出天台泡茶和正餐待客的种种习俗。山歌最后以压制胞妹、以怨报德的大哥受到惩罚,“一对鸳鸯永不分”作结,大快人心。
与山歌接近的还有涉茶谚语俗话。其中有关茶叶采种的,如“茶地不挖,茶芽不发”、“清明见芽,谷雨见茶”,“当日采茶当日收”;有关茶质的,如“高山多雾出名茶”、“早三日采是宝,迟三日采是草”、“清明茶叶是贡品,谷雨茶叶是上品,立夏茶叶是下品”;有关茶的日用重要性的,如“煮粥撩饭,泡茶烧汤”;有关茶亭的,如“五里茶亭十里铺,一重烟火万重山”;有关气象的,如“红霞红霞,没水烧茶”;有关
养生的,如“隔夜茶,毒如蛇”等。
常规茶礼上世纪90年代,天台县旅游局根据天台山茶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传统茶艺进行挖掘整理和规范,总结出杯泡、盖碗泡、壶泡三种泡法,并组成天台山茶礼表演团,在1991年杭州中国国际茶文化节上表演,轰动一时。
伴随着悠扬的江南丝竹雅乐,身着旗袍的主泡和二位助泡款款登场行礼。她们进退如仪,配合有素,一一完成表演。以杯泡为例,共有16道程序:先是备茶、分茶、赏茶、备具、洁具、置茶、备水,接着先是缓缓地沿杯壁注水,浸润片刻,然后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高冲低泡。再由助泡将茶水捧给来宾享用;加泡二度之后,整理收拾茶具,端上茶食请来宾享用;用毕,二人行礼退入后场,再谢幕一次告终。盖碗泡,则选用古色古香的青花瓷盖碗茶具,程序基本上与杯泡相同。在向来宾奉茶以后,主泡可作示范或陪饮。壶泡法,也选用青花瓷有柄茶杯和茶壶。先将茶叶冲泡在壶中,然后将茶水注入杯中。
在那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上,登台献艺的孙红兵等十位天台山姑娘,以端庄的气质、娴熟的技艺被国家旅游局、省人民政府和茶文化节组委会授予“茶道艺术表演家”的称号。后来天台山茶礼表演团还曾赴日、韩等国切磋交流茶艺。现在一些宾馆和各大茶叶企业都有表演团队,展现源远流长的天台山茶道艺术。
贵宾茶礼在天台民间,无论城乡,大多在以茶迎客后,接着是鸡蛋面、正餐,共同组成接客“三部曲”。正餐不论有多丰盛,主人总是要说是“粗茶淡饭”。客来就走,则要说一声“清茶也不喝就走,实在对不住!”
不过档次最高,菜肴最丰盛,烹调和用餐最讲究的筵席,莫过于天台版的“江南满汉全席——十六会签”,用于招待最尊贵的客人。起源于南宋,流行于杭州和天台、桐庐一带,以桃源春饭店所办最有名。“签”是菜单的意思,“会”是聚集的意思,又作“回切”,“十六”则指菜的品种、数量。天台的十六会签一般由3或4组16款菜肴(如16种水果、16种大菜、16种茶点)组成,都是选料讲究、制作精良、色香味形名俱全的佳肴美食,可谓集山珍海味、南北菜肴之大成。筵席的八仙桌空出一面,点燃红烛,以江南丝竹伴奏,主客依次入座,司仪唱菜唱名,跑堂吆喝上菜。值得注意的是中间有四道茶——杏仁茶、鸡子茶、胖大海、清茶,并有咸瓜子、花生仁、核桃、金杏(四剥果)、冰糖、金豆、山楂糕、冬瓜糕(四糖食)、苔饼、细砂合、眉毛酥、三角酥(四点心)、洋糕、荷叶包、小花包、猪腰包(四夹食)和方切
蛋糕、斜切蛋糕、烧卖、汤面饺(四蒸食)等作“茶食”。最后润口送客的则是高档的天台山云雾茶。当然平时伴茶的茶食还有绿豆糕、
水晶蛋糕(修缘蒸糕、修缘如意糕)、浸糖糕、水糕榧、蕃莳枣等糕点
零食。可见天台的“茶食”是十分丰富的,那些专营糕饼的商店就被称为“茶食店”。
十六会签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挖掘推出。近年温泉山庄推出“新十六会签”,有所改革,增加了“石斛系列”,在省市获奖。
涉茶传说天台早在汉末就有茶叶的规模种植,唐代时更是云雾茶林遍山皆是。由此出现了大量与茶叶有关的地名。检搜《浙江省天台县地名志》涉茶地名多达20处。有的还包含与茶相关的有趣故事。
明朝天台号称“霹雳手”的清官鲁穆回台省亲,一个人去看三十七都的老外婆。外婆说:“连知县也前呼后拥,你这个京官却无声无息,真是辱没了祖宗!”鲁穆说:“那是我怕你供不起饭。”外婆说:“你们想吃什么,只顾说来!”鲁穆说:“我随便吃什么都可以,来的人太多,就烧点茶吧。”外婆就请人烧了三天三夜的茶,都倒在大桶里。大队人马来了,时值酷暑,个个口渴难耐,就大碗大碗喝茶,茶来不及烧了。外婆慌了手脚,就把茶叶倒进村边的一处深潭里,大家只好到潭边舀着吃。从此人们就称这口潭为“茶潭”。
无独有偶。白鹤镇也有一口“茶塘”,源自明仁宗时评事夏鍭领兵经此,因人马过多,村人只得将茶叶倾入塘中,以塘水代茶的传说,村也由此得名“茶塘”。这些都形象说明了天台素来有以茶待客的传统。
交往茶俗过去人们为债务纠纷、权益侵占、人格伤辱等事发生争吵,又怕打官司,为了息事宁人、讨个公道,有时双方会约定在
茶馆里由当地长辈或头面人物主持调解讲事。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称之为“一种民间自动调解民事纠纷事件办法的美俗”,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值得提倡。
过去天台的茶馆都集中在西门外赭溪畔,除了听大书消闲、商务洽谈、会友欢聚之外,也是人们“讲事”的地方。著名乡土作家许杰的《吉顺》是现代小说婚俗描写中最有现实批判力的小说,赌徒吉顺的“典妻”交易就是在那里的“三层楼”茶馆中敲定的。讲事或交易之所以在茶馆中而不是在酒店中进行,是因为酒性热烈,使人兴奋激动,容易言行异常,而茶性平和,使人冷静理智,自我节制,有利于调解。
乡村积善之士还在路上创设茶亭,置陶缸或木桶盛茶,以惠行人,像玉湖街等茶亭还配备草鞋、灯笼、草帽、药物之类,让急需者无偿取用。这是另一种有关茶的良风。冲泡物用粗茶叶,也有用薄荷、艾蒿或金银花之类的。这其实是一些药,这种以茶为药或以药为茶的情况,早在秦汉时就有。先民们以此解渴防疫和治病,称为“药茶”。除了前述滋补
健身的茶之外,还有暖胃驱寒的姜茶、红糖茶,以及用于消暑解渴的菊花茶、茉莉花茶、苦丁茶、胖大海茶等。民间“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的谚语就是用来表达其治病养生作用的。
现在,城区的繁华路段两旁众多的茶室、茶楼、
咖啡屋,代替了昔日的传统茶馆,清静、雅致、舒适的环境,兼具品饮、就餐、娱乐等功能,西式茶点受到年轻一代的钟爱,传统的天台茶礼受到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