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茶事蕴茶理,意趣良多

浏览量: 208发布时间:2012-10-30
导读: 中国人爱茶、亲茶,写茶诗、著茶文,茶事繁密,摇曳多姿。茶事中蕴含茶理,意趣良多。茶人历来看重水,“水为茶之母”,好茶须好水,在茶与水的欢快结合中,水甚至决定茶的品质。明末清初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好,即令茶叶稍次,能提携得茶好;反之水次,会使茶的品质降格。古代茶人为取
中国人爱茶、亲茶,写茶诗、著茶文,茶事繁密,摇曳多姿。茶事中蕴含茶理,意趣良多。
茶人历来看重水,“水为茶之母”,好茶须好水,在茶与水的欢快结合中,水甚至决定茶的品质。明末清初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好,即令茶叶稍次,能提携得茶好;反之水次,会使茶的品质降格。
古代茶人为取得好水不遗余力,专门收集“朝露之水”、“初雪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即不使落地之水。冬天,扫梅花瓣上的雪,用罐密封,埋于地下,《红楼梦》中的妙玉即有此雅癖。
古人对烹茶的燃料也不随便。好的燃料纯净,火力持久,不生烟和异味;油污的炭、柴则不可,腐木朽株也不用,带有火焰的炭火最佳。温庭筠《采茶录》:“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他又进一步描写茶汤由静止到沸腾的过程:“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汽全消。”寥寥数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用这样的炭火烹茶,茶味才纯正。陆羽的《茶经》也说:烹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劲薪耐火,一燃即灭的刨花肯定不行。
烹茶、品茶对环境有要求,那就是一个“静”字。茶事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静,内敛含藏,心如止水,洞察表里;环境安静,气定神闲,通过细吮慢啜,步步领略,方可在舌尖齿下咂摸出茶的含蕴。清人戴震《赏茶》诗,极写茶事环境之幽:“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荫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院里静得连黄蜂飞过都能听见。宁静、闲适、茶气氤氲 ,茶人之乐还有什么比这更甚的?
中国茶道以自然朴实为圭臬,一切茶事活动都顺其自然,一静一动,如山石流泉,任由心生,美在率意。杜甫的《品茗》:“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一幅由落日、春风、石头、翠鸟、梧桐、蜻蜓组成的图画,自然,谐美,诗人自身也融入图画中了。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在清茗茶香中获得恬淡,精神与自然交流,达到“无我”,天人合一,品茶之极致也。品茶是一种境界。
茶事意在“放”,放下杂务、杂念,忙里偷闲,舒缓身心。人之所以感到苦恼,即心中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下即是解脱。今人演仁居士说得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随意起坐,轻扇风炉,细听茶铫之鸣声,静观汤水之变化,笑谈星月,自在人生,何等的惬意、旷达!细斟慢啜,放松身心,也就是放下了烦恼。世间本来美好,纵有瑕疵,也以乐观待之,这是积极的人生观。
茶毕竟又是现实的。茶可以陶冶情操,自省、养廉、修德,在饮茶中审己,清醒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坚持做人的准则,不为环境左右,故而欧阳修在《双井茶》中说:“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易变。”茶能使人兴奋,但亲而不乱,爱而敬之,饮茶能使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茶的清明淳净和人的清心寡欲是相对应的:茶性俭朴,人亦应去浮躁;茶清淡,拒绝污秽杂染;人亦应清廉,防止堕落腐化;茶品高洁,人品亦应高尚;茶养人,人亦不可负茶、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