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以喝茶为内容的场所。在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自古至今,从烟雨江南到塞外北疆,饮茶之风久盛不衰。饮茶讲究的是个过程,注重一个“品”字。但是,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的迥异,各地饮茶方式和赋予饮茶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通辽地处内蒙古东部,100多年前,这里是蒙古人的牧场。随着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以及后来军阀掠夺草地,大批汉人及其他民族也涌入草原,这里开始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之受周边辽宁、吉林风气影响,便创造出了只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茶文化现象。
在内蒙古,无论是蒙族人还是汉族人管饮茶都不叫饮茶,而叫喝茶,这不仅仅是表述不同,也是喝茶方式和喝茶目的不同,就是说喝茶更注重其实际。
蒙古人喜欢喝
奶茶,奶茶要用茶砖。茶砖是经过一道工艺把
茶叶压制成为方砖形状,再晾干,目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与沏茶、泡茶不同的是,奶茶讲究“熬”,据说熬奶茶要经过七道程序。过去,蒙古妇女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就用牛粪火把茶熬开,再用瓢将茶反复扬九九八十一下,之后再放入事先炒好的小米。澄清后,把茶渣、小米滤出去,再加黄油和牛奶熬上两个开,奶茶才算熬制成功。据说,因手法不同,每个人熬出来的奶茶味道都不一样。
蒙古人更擅饮茶,尤其对红茶情有独钟。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蒙古人多以游牧为生,饮食以肉食为主,但难以消化,而红茶却有助消化的功能。在历史上,明朝政府曾把茶叶当做控制蒙古人的重要武器,茶叶的销售、运输都有中央政府统一控制,动辄以断茶相威胁,既有因茶叶保持边疆稳定,也曾因茶叶引发战争。
喝茶的人都知道红茶会上瘾,但与吸食毒品上瘾不是一回事。人犯了“茶瘾”,会感到浑身不适。早年,蒙古人出远门身上总会带上几样东西:一个绣着五彩飘带的装旱烟的口袋,一支长杆旱烟袋,一个装沙枪火药和枪沙的口袋;再有,就是茶叶口袋。茶瘾大的人在途中走得饥渴难耐又没水沏茶时,就会捏一撮红茶放在嘴里嚼一嚼,以此来解渴又解茶瘾。
后来的汉人受蒙古人影响,也开始喝红茶。有钱人喝高档的,穷人喝茶粉、茶末。家里来了亲戚,先递烟笸箩、旱烟袋,然后赶紧烧水沏茶,这是绝不能少的规矩,否则就被认为不热情。可是,过去不比现在,那时要用明火烧水。夏天热,看到大家都懒得烧水,有头脑好使的就在胡同里支起个茶炉,这也是初始的茶馆。不过,这种茶馆只卖“走水”,不设茶座。等到了冬季,家家烧火取暖,不再出去打水,胡同的茶馆自然暂时歇业,等明年春暖花开才再重新开张。
当然,也有真正的茶馆,但都在主要商业大街或居民密集的商业区。如明仁大街、北市场、南市场这些热闹的地方。茶馆的标志是在门前电线杆上或树上,挑着一只破洋铁壶,壶底上拴着一根红布条,权当幌子。茶馆门面一般都不大,通常只有一间房,一进门的墙角立着一个大水壶,有一根一寸粗的管子从水壶顶上通往窗外。铁管子里有簧片,水开了,蒸汽吹动簧片发出“吱儿吱儿”的响声,代替了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