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梁山阁:漳浦酥糖,源自梁山

浏览量: 252发布时间:2015-04-01
导读: “漳浦酥糖(又名杜浔酥糖)”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著名的战国时代,战火连连,于是许多富余人家躲避战火之前,将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后切成不规则的小块带在身上充当补充能量的干粮,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1279年,南宋末年赵宋皇族后裔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迁徙于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赵家堡,隐赵姓改黄姓,开

     “漳浦酥糖(又名杜浔酥糖)”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著名的战国时代,战火连连,于是许多富余人家躲避战火之前,将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后切成不规则的小块带在身上充当补充能量的干粮,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南宋末年赵宋皇族后裔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迁徙于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赵家堡,隐赵姓改黄姓,开始了隐居生活。赵氏皇族因为长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干粮,于是不经意将宫廷中传统制作酥糖的工艺带到了福建漳浦。这种宫廷酥糖,运用精选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猪油、葱头为主料,经一拣、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古法手工流程,制作出的酥糖,有着“酥、脆、香、甜”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与世隔绝的赵氏后裔逐渐与当地人打成了一片,也把原本仅限于皇家才能享用到的酥糖传播到了整个漳浦民间村落,这种酥糖后来被统称为“漳浦酥糖”。

清康熙年间,有着“梁山先生”之称的漳浦人蔡世远以及其侄蔡新相继成为乾隆、嘉庆两代的帝师。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叔侄二人在职均非常爱吃家乡的酥糖,常托人从漳浦梁山捎带酥糖进京,以此特产馈赠官员好友。乾隆皇帝嘴钻胃刁,只见酥糖呈金黄色,花生粒粒饱满,猪油葱香扑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无穷,对漳浦酥糖可谓赞不绝口。漳浦酥糖渐渐地受到官员和皇族地追捧,风靡京城,成为茶点佳品。经帝师蔡新的推荐,嘉庆皇帝后来命宫中御厨仿制漳浦酥糖,改进工艺,成就了后来同样著名的“北京酥糖”。

1000年来,漳浦一带的传统酥糖制作一代代传承下来;尤其近100多年来,漳浦的“杜浔酥糖”因口感香脆而红极一时,成为地方特产,远销海内外市场,被当时西方人誉为“东方巧克力”。

1980年开始,中国的土猪被白猪替代逐渐退出市场,漳浦酥糖有史以来使用的土猪油缺失,口感日趋下降,再加上漳浦的“杜浔酥糖”量化市场,产量不断扩大,“漳浦酥糖”逐渐找不到古早那种浓郁诱人的猪油香了。 

2007年,漳浦酥糖传承人之一魏河强先生以“梁山先生”蔡世远先生讲学耕读的阁楼为名注册了“梁山阁”商标,其十分清楚酥糖品质逐渐下滑问题之所在,开始在漳浦周边四处寻找纯正的漳浦土猪油,但是由于受到土猪油的限制,高品质的酥糖只能偶尔为之,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仅限一部分提前预定的小众人士享用。

这始终是魏河强先生的一块心病。无独有偶,2008开始,国内著名教授专家来到漳浦与漳浦当地人开始收集、排查、保护漳浦土猪,这正好为“梁山阁”欲追求丢失的正宗古早漳浦酥糖味,奠定了坚实的产品核心基础。  漳浦梁山之麓,人杰地灵,以北为盘陀,以南为杜浔,经南宋赵氏后裔带来的传统酥糖工艺,又经蔡世远、蔡新叔侄传播名震京城,“漳浦酥糖,源自梁山”。漳浦酥糖那种独有的集花生、葱头、猪油三味香于一体的古早味道,必定随着如今提倡回归古早传统以及健康食品相结合,得以在中国继续传承与发展。

漳浦酥糖历史年鉴

一、1279年,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迁徙于福建漳浦,带来了宫廷酥糖传统制作工艺;
二、1736-1795年(清乾隆年间),“漳浦酥糖”随“梁山先生”蔡世远以家乡特产首次传播到京城,受到乾隆以及各皇族、官员的青睐。
三、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经帝师蔡新的推荐,嘉庆皇帝命宫中御厨对“漳浦酥糖”进行借鉴改良,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北京酥糖”;
四、上个世纪,漳浦酥糖(又名杜浔酥糖)远销海内外市场,被西方人誉为“东方巧克力”。
五、1950-1980年,中国的土猪被白猪替代逐渐退出市场,漳浦酥糖有史以来使用的土猪油
缺失,口感日趋下降,再加上漳浦的“杜浔酥糖”量化市场,产量不断扩大,“漳浦酥糖”逐渐找不到古早那种浓郁诱人的猪油香味。
六、2007年,漳浦酥糖传承人之一魏河强先生以蔡世远先生讲学耕读的阁楼为名注册了“梁山阁”商标,重新使用漳浦本地土猪油,找回消失的古早味道。

相关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