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问题生”的问题在哪里?(图)
浏览量: 186发布时间:2016-05-08
导读:
——数学 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会遇到“问题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不同的是,有的班主任举重若轻,应付自如,能够将“问题生”置于有效的掌控之中;而有的班主任则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疲于应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问题生”和班主任对着干的局面。 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固然与一些“问题生”自身的顽劣不化有关;可不容否认的是,也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方式
——多思动漫数学
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会遇到“问题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不同的是,有的班主任举重若轻,应付自如,能够将“问题生”置于有效的掌控之中;而有的班主任则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疲于应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问题生”和班主任对着干的局面。
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固然与一些“问题生”自身的顽劣不化有关;可不容否认的是,也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方式方法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那么,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常常会犯哪些策略或方法上的错误呢?据笔者在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所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怒不择言
“问题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问题多,常常惹是生非,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正常情况下,多数班主任都能够耐着性子,对“问题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当一个问题在同一个“问题生”身上反复出现之后,这时候,班主任的情绪往往就会失去控制,恼羞成怒之下,“不可救药”“屡教不改”“破罐破摔”“丑态百出”之类伤人的话就会脱口而出,没有任何考量。
班主任恶语伤人的结果,是还没有等到他的心情彻底平静下来,“问题生”新的“问题”又来了——你让我丢面子,我就让你丢心情。此时,多数“问题生”就会以折磨班主任使之痛苦来求得心理的平衡。
情随境迁
处理学生“问题”,最忌讳班主任情绪化,没有个一以贯之的心态。心情好时,就春风满面,笑容可亲,学生的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或焉敷衍了事,或一笑了之;心情不好时,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就是随意严厉地惩罚,很少考虑“问题生”是什么感受。
这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不仅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时间一长,潜移默化,还极易造出情绪化的学生来。
紧盯短处
不少班主任对待“问题生”有个潜意识,就是认为只有时时盯紧他们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们的短处,并时时敲响他们的警钟,才能牢牢地将他们掌控在手心,引起他们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从而促进他们的改变。
实际上,这样做法的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的。对“问题生”短处的反复关注,往往强化了他们的自轻自贱,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一无是处的。“女子为悦己者容”,当“问题生”心“死”之后,也就不会再为求得他人的赏识而努力改变自己了。
空洞说教
教育少不了说教,但说教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些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把“问题生”找来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虽然自己声情并茂的,可学生并没有受到多少感染,一走出办公室,依然生龙活虎,忘怀一切。
这并不是“问题生”不明情理,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的不成熟,性情的不稳定。“问题生”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是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悟自己的对错。如果生活是生活,道理是道理,即使这样的道理条条是真理,对学生而言也是废话一堆。
喜做比较
有的班主任认为,“问题生”之所以好惹是生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没有前进的方向,如果给他们树立个学习的榜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会动辄给“问题生”找个学习的榜样,作为他学习行为习惯的标杆。
无疑,这种“横向比较”的实质,就是拿“问题生”本身的短处来比优等生的长处。比较的结果可想而知,“问题生”不但依然是老样子,而且有些还出现新的“问题”——更加自卑,更加敏感,更加敌视教师,因为他会觉得老师是在故意贬低他、变相打击他。
完美主义
有些班主任出于狭隘的“爱”和责任感,总期望着“问题生”经自己的“教育”,能在短期内把所有的“问题”都消除干净,不再出现。于是,就会不厌其烦地“关注”学生,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而对“问题生”出现的点滴变化和进步却又忽略不计、视而不见。
不用说,这样的教育目的肯定是难以如愿的,因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非教师人为所能立刻杜绝的。“问题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有效”关注:用宽容的心态悦纳他们已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用赏识的目光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换位思考的爱心体察他们特殊的心情与言行——这样的关注方能真正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向往和亲近。
爱非所爱
“问题生”的“问题”多表现在学习行为习惯上,但无论怎样出“问题”,只要教师善于观察,都能发现他们多少总有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喜欢打球等体育运动的,有的喜欢画画等动手操作的,有的喜欢唱唱跳跳等才艺表演的,等等。有些班主任一味地看重“问题生”常出“问题”的学习、守纪方面,而惟独对他们所喜欢的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甚至还会进行限制、排斥和打击,认为“问题生”学习和品行都成问题了,其他的兴趣和爱好也就没有发展的必要了。
假如“问题生”连自己正当的兴趣和爱好都没得去做,而在“短处”上又时常受打击,那他们除了用出“问题”来发泄自己的精力和压抑的情绪之外,还能干嘛呢?
心胸狭隘
“问题生”的改变常是渐进式反复性的,这是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经过教育,他们没有把“问题”彻底解决,老毛病犯了又犯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认为他们如此反复是挑衅的行为,是不尊重自己,那自然就会觉得尊严受到挑战,自尊受到伤害,出于寻求心理上的“自卫”与平衡,必然采用打击报复的方式惩戒学生,严重的就陷入了“体罚”的沼泽难以自拔。
实际上“问题生”教育成功的基础,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多数优秀班主任心中真正装有“问题生”,能够时刻用一颗尊重、平等、和善的心对待他们,即使“问题生”的确是有意攻击他,他也能保持克制和耐性。说实话,以德报怨是教师教育的最高技巧和境界,做到这点,才是真正的“以尊重引导尊重”!教育的水平,最终也是教师为人修养的水平。
不理不睬
当有些班主任对“问题生”无能为力,深恶痛嫉时,就会放弃他们,对他们不管不问,以为这样就解脱了。其实,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问题生”依然还坐在班里,“问题”还是“问题”;由于教师的“放弃”,他们会明显地觉察出自己的被厌恶被孤立,师生关系必然陷入更加敌对的状态。“问题生”自然不甘“束手就擒”,于是就会制造更多更大的麻烦来引起师生的关注,哪怕这样的关注是贬低的打击的处罚性的。当教师忍无可忍,又回头来处理这些“问题”时,“问题生”企盼被“关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且还能从中体验到被“重视”的成就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方设法地寻求被“批评”和“处罚”,有时成了被教师放弃的“问题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教师放弃“问题生”,就等于教师教育的彻底失败,而师生关系也就此达到冰点。
唯道德论
许多班主任认为,学生上课不听讲,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早恋就是思想复杂、肮脏;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总之,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习惯性地归结为觉悟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像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问题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并不属于道德问题,而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每当教师用自己的错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只会埋怨学生不接受他们的教导,却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由上观之,斯言是也。
多思动漫数学培训 - 数学培训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咨询热线:400-0822060 QQ:210791052
更多资讯详情请关注多思动漫数学官方网站:www.yje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