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隶书
隶书,自认为是从象形文字形态到简化文字形态的转折。小篆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隶书则更进一步,直接用笔画代替,从而破坏了象形字的结构。
隶书创始于秦朝,并在东汉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曹全碑,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关于隶书的发展,就不得不提“隶变事件”了。“隶变”在中国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得不推动文字的变化,这次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的结构方面,一改篆书的复杂结构,将整体字形简化;二是书写方式,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简捷流畅。此次的隶变,不光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
SHAPE * MERGEFORMAT
楷书
楷书,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了,也叫正楷、正书,一般的我们在开始识字写字的时候,最先练习的肯定是楷书。楷书的结构严整,规矩整齐,横平竖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板一眼的,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被世人称为楷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始于东汉时期。它紧扣着汉隶的规矩章法,但是又不拘泥与汉隶的章法,更加追求字体形态的美感,讲究书写的工整,特别是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慢慢的开始盛行字体的饱满感。
(颜体,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纵观楷书的发展历程,还是挺漫长的,它经历了朝代的分分合合,看遍了社会的繁荣和衰败,按照发展的时期来看,我们将它分为了魏碑和唐楷。
魏碑,我们可能听的比较少,它主要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可以说是隶书到楷书的一种过渡字体。它承载了汉隶的写法,又隐含有楷书的影子,这种不成熟的风格也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其实,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天下的分裂,也导致了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造就了魏碑的独特美。
唐楷,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正所谓空前。书体成熟,而且书法家辈出,正如被世人所推崇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以及他们的代表字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赵为元代书法家)
就拿上开头图中的水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整体给人的感觉圆润饱满,气宇轩昂,这跟唐代当初社会兴盛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也是为什么楷书始于汉末,却通行至今,长盛不衰的缘由吧。
行、草
为什么我这里要把行书和草书放在一起讲呢,因为在我看来行书和草书都属于逃离出框架的束缚,随意而发的艺术作品,它们已不再是文字符号。特别是草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天马行空。
行书狭义上有行楷和行草之分,顾名思义行楷就是比较偏楷书的,书写时更加讲究章法;行草则更加偏向草书,书写时则更加注重神意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而这篇序就是王羲之在一次聚会上,性情大发做的。纵观整篇序,每个字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笔与笔的相连,字与字的连带,有断有连,意实交错,顾盼呼应,错中有序。
(兰亭集序,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聚会后,王羲之多次想再次创造出第二幅《兰亭集序》,但是每次总是差那么点的意境,可见行书讲究的就是一个神意,而神意是不可能模仿的出来的。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它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草书,完全不拘泥于章法,笔势流畅飞舞,特别是后期的狂草,笔势就更加的狂放不羁了,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性,纯粹的艺术创作,所以草书在我们认知里就只是书法家手中的艺术品。
这里是小乔大讲堂,带你从水观世界。
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下期节目,带你走进水的造字世界。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