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祥苑第八届茶文化节:名茶名流、名壶名家 谱写
茶业新篇章
2013年第20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周五晚在大宁灵石公园开幕,品茗“达人”会聚茶文化名家讲坛暨第162期新民科学
咖啡馆,揭开了小小
茶叶身后的诸多奥妙。当科学、艺术和哲学在茶的世界里相遇,别有一番“跨界滋味”。
三位对茶各有研究的主讲嘉宾达成共识:茶之道,不管论科学还是讲文化,关键都在“适合”二字。
人均年消费两斤茶叶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馆;1994年,首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举办;至今这20多年正是当代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复兴的重要时期。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研究员回顾这段历史时感触良多——据统计,1993年我国茶叶总产量是53万吨,到2012年这个数字已增至178万吨;1993年我国茶叶内销量约35万吨,2012年已经增加到了147万吨;1994年(按11.6亿人计)全国人均消费茶叶0.3公斤,2012年(按13.7亿人计)人均消费茶叶1.07公斤。
全国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文化专业,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末,茶艺师这个新生职业也被列入了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据王建荣介绍,起先接受茶艺师培训的多为
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而今70%以上的茶艺师都是茶与茶文化的爱好者。“对上海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少儿茶艺,这是由上海领全国风气之先的。1992年8月,闸北区沪北新村小学就建起了5名小学生组成的上海第一支少儿茶艺队。现在,上海全市已有4万左右的学生参加少儿茶艺活动。”
古时入药还做凉拌菜
你也许不知道,茶叶最初不是用来泡茶喝的。王建荣为大家揭示了茶的“前世今生”:茶叶最早与人结缘,是入药用的;到了汉朝,又成了食物,属于凉拌菜;直至魏晋南北朝,茶才成为饮料。“在唐朝,人们对茶叶的冲泡方式流行煮茶法;到了宋代,又以点茶法为时尚。点茶后从中国传入日本,发展成现在的日本茶道。追根溯源,日本茶道的主要操作流程和器具,沿袭的都是我国宋朝的范式。”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指出,日本茶道如今世界闻名,相比之下,反倒是作为发源地的我们,不够重视自己的茶文化。
让茶成为生活一部分
葛剑雄认为,近些年来茶文化逐渐兴起是好事,但也要防止将茶文化的概念过分经济化、物质化。“物质的茶叶加水,不等于茶文化。也不是所有的喝茶,都能称之为茶文化。有生命力的茶文化,还是要着眼于大多数人,让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穷人富人、文人粗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葛剑雄举例说,牧业民族爱喝浓
奶茶,是为了补充热量;北京地下水矿化物多,泡不好绿茶,所以北京人更爱喝花茶……一般民众与文人雅士形成的茶文化,自然也有所不同。比如,上海人有一种喝法叫“讲茶”,实际上是在“谈斤头”,在
茶馆里调解问题。广东人的“早茶”,就更有名了。“以前老年人交流信息,可以在茶馆里从清早坐到下午。交换情报或谈判,也都可以在茶馆。”
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哲学系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何心鹏也表示,虽然在德国喝红茶还是主流,但近几年来喝绿茶的人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符合欧洲国家对慢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如果想要做好‘国际交流’,还需要适当变形。这种变形需要有创意地回应茶与当代哲学、美学、文化之间的关系,让茶艺真正变成一种跨文化的当代艺术。”何心鹏说。
辨体质选茶是基本功
科学饮茶有益健康,已经被世人认可。据《中国茶经》统计92种中国历代古医书,茶的传统功效有24项。近30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步显著。王建荣介绍说,茶叶的主要功效体现在“双抗双调”上,即抗氧化、抗辐射,调节代谢、调节免疫。科学研究揭示,茶的防病
健身功效主要来自茶叶中的茶多酚,即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这是茶叶中一类主要的化学成分,它不仅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而且能有效清除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已被运用于临床医学实验。
但怎样才称得上是科学饮茶,公众对此颇多追问。时常有茶友问王建荣馆长,究竟是绿茶的保健功能好呢,还是红茶的好。“其实不能这么比较!”王建荣指出,不同的茶类因内含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不同,药效及保健功能也有所不同。辨体质选茶是茶道
养生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人具体可分成25种体质,而且人的身体还会因为情绪、饮食、睡眠和节令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什么季节喝什么茶也不是一言可蔽之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茶。而且,尽管饮茶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但我们还是不能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只需把它当作一种健康、天然的
饮品,通过将饮茶融入日常生活,获得身体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愉悦。”(新民晚报 董纯蕾 马丹 )
(声明:本文采自
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