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客和红顶屋的由来
世界知名比萨连锁品牌“必胜客”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0年了,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500家连锁餐厅,每年接待顾客接近一亿人次。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必胜客”的诞生其实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它要归功于以为房东太太的鼓励。
1958年,“必胜客”的创办人卡尼兄弟俩还在美国堪萨斯州念大学,晚上和周末都到父母开的一家杂货店里帮忙干活。杂货店旁边有一间酒馆,酒馆的房东太太嫌酒客们太嘈杂,一天闲谈中,她便鼓励卡尼兄弟在那里开一间比萨餐厅。卡尼兄弟被说得动了心,便从父母那里借了600美元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当时餐厅规模很小,只有25个座位,原有的招牌面积也只可容纳9个英文字母。既然是比萨餐厅,那么“PIZZA”(比萨)一词自然必不可少,这样还剩下4个英文字母的空位。哪几个字母合适呢?一个亲戚站在店门口横看竖看,随口说了一句:“餐厅的外观像小屋(hut)。”此话一锤定音,名噪全球的“PIZZA HUT”便诞生了,红屋顶也成为“必胜客”独一无二的品牌标识。
卡尼兄弟尽心经营,刻意将狭小的空间营造成舒适自在的好去处,每天现做新鲜美味的比萨,热情款待客人。现在,“必胜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比萨连锁品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万三千五百多家餐厅。
用创新体系打造食尚“Pizza & More”
必胜客从2008年9月开始了大规模更换菜单的全新策略。必胜客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每次推陈出新20%以上,迄今上市的新产品超过200多个。5年来持续的“食尚”发布不仅引领了休闲餐饮的流行趋势,更经过消费者的专业检验,从比萨、意面、焗饭、扒类等主菜,到餐前小吃、沙拉、甜品及饮料,应有尽有。“丰俭由人”的价格策略也吸引了更多消费群体,这些产品的创新概念也被餐饮领域竞相模仿。
2012年上市的滋滋岩烤系列是必胜客在实践“PIZZA AND MORE”这一口号上迈进的又一大步。 滋滋岩烤系列在西餐领域可谓创新,岩盘为石材,先用烤炉精准加热至高达200摄氏度的高温,再将食材直接放置在岩盘上,高温将食材表面瞬间凝固,牢牢锁住水分和营养,上桌后浇上酱汁,岩盘的高保温性能不仅能够发出油水混合的热烈诱人的滋滋声,更可以从始至终保持对食物而言最重要的“温度”。
必胜客比萨
必胜客的美味比萨有数十种之多,而等待一份比萨新鲜出炉的时间永远不会超过15分钟,并且你在各地的必胜客,品尝到的比萨口味都完全一致。作为世界最大的比萨连锁品牌,必胜客是如何做到又新鲜,又快速,又好吃的呢?这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
1 完全现场制作 2 新鲜的蔬菜 3 上等的馅料 4 标准化的制作流程
也许很多人在品尝着必胜客美食时都会以为,在必胜客的厨房里,一定有一批技艺精湛、个性各异的厨师。事实上,必胜客的“厨师”的确是技艺精湛,但却不能有丝毫个性发挥。因为,必胜客强调的是标准化,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不得有丝毫疏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每一种产品口味的纯正和统一。必胜客的每个产品都有一本厚厚的制作手册,其细致和严格,令人叹为观止。比如说制作比萨饼,工序是最为复杂的。和面的份量、时间和温度,面饼的制作规格和方法,面饼的发酵温度和时间,馅料的份量和比例,烘烤的温度和时间……标准无处不在,简直是在生产一种精密仪器。其它食品也是如此。汤类,用配好的汤料按标准熬煮而成;鸡翅、串烤等小吃,需按标准的方法腌制,进烤箱烘烤标准的时间才可以上桌;蛋糕、冰淇淋等是成品,只需简单的加工就可直接装盘;至于沙拉,是由配送中心洗净、切好的成品,直接放在沙拉吧上。不仅是食品,必胜客的各种餐具的摆放,食品上桌的次序,服务的语言和方式均有严格的标准,令顾客感到无微不至。
“标准化生产”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尽可能把口味控制在统一的标准内,保证所有必胜客店内出品口味、色泽、份量一致。也许有人认为,如此标准化的生产,原料必然会集中采购,那么必然会有一些原料积压会不会不新鲜呢?对此,必胜客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要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这需要有强大的配送中心支持。为保证新鲜,每家必胜客餐厅需要进数次货,面粉、包装用品等“干货”每周一次,水果、蔬菜等“湿货”根据需要每周进三至五次或更多。
然而,必胜客在严格执行标准化的同时也并不排斥个性。喜欢芝士的顾客,可以在点餐时告诉服务员芝士加倍;而丰富的调料也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必胜客还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每年都会有新品种比萨上市,新的小吃、点心和暖汤也层出不穷。必胜客的“环宇搜奇”系列,着意于把世界各地的珍奇美食引入必胜客。为此,必胜客成立有专门的产品研发中心。而其研发过程,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确保新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并能够标准化生产。
比萨的由来
比萨,原于意大利的PIZZA,根根据字典的解释,是混合不同香料、蕃茄及起司烘焙而成。比萨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意大利食品,人们对它的起源颇感兴趣。一说,早在公元997年,古罗马帝国一位女王来到那波里,当地人为了欢迎她的到来,在面粉团上放些西红柿酱和菠菜,在火上烤至金黄,味道奇佳,就有了比萨。
另一说比萨并非意大利之专利,而是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很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再次品尝。某天,他与朋友在家中聚会,其中有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马可?波罗把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但忙了半天,却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马可?波罗便提议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大受食客欢迎。从此“比萨”流传至今。
据统计,意大利总共有2万多家比萨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区就有1200家。大多数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个比萨,有的人几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论贫富,都会将比萨折起来,拿在手上吃,这也是至今人们鉴定比萨手工优劣的依据之一。比萨必须软硬适中,即使将其“皮夹似的”折迭起来,外层也不会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