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新闻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中国教育必然的进阶趋势。新学期开学已半月有余,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
随着7月底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科类培训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转型素质教育。而对于家长来说,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类家长:没有地方可以再补文化课,担忧孩子跟不上学校进度,不能很好的吸收知识点;
第二类家长:国家管的好,终于不内卷了,终于开始拼孩子,不用拼家长了!
1、学科类还是以前的学科类吗?
学科类机构已经在发生的事情:
只能利用周中放学后时间上课;
不得超前超纲教学及教材管控;
年底前转变为民办非营利组织;
周中放学后上课——学科类机构,由原来的周末上课改为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上课,且结束时间不能晚于21点。于是,家长就得考虑到放学时间、考虑学校课后托管班结束时间、考虑回家吃饭、洗澡、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的时间,这样距离21点还剩下多长时间?
设立指导价——看起来是不是好事?问题来了,一旦设置指导价,哪怕不想也不能盈利,起码不能贴钱吧!明确告诉家长,如果价格降低,显然是支撑不起校区的成本的,相应的教学品质还是和以往一样吗?
薪酬管控——这个是明确的,待遇不得明显超过体制内教师,明显这俩字可以忽略,这就意味着学科类机构的老师,将享受接近公办学校的待遇标准,但没有同等水准的福利,再想想对于机构老师,愿不愿意接受,或者哪怕接受了,是混日子的概率大还是好好教的概率大?
2、家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素质类课程没有衡量标准,短时间内看不到实质效果,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家长的关注点。在家长们看来,学科类的辅导结果更直接。
原本的小学培优是纵向的,核心原理是超前学习和增加难度,其收益不在于学习能力本身,而在于获得了小升初选拔的机会。好的初中显然有更好的氛围和资源,当剥离了这个价值以后,超前学习的意义就大幅缩减。 除了培优,还有补差,孩子为什么学不好小学知识呢?其实主要是学习习惯、态度和能力。这些并不是靠课内知识反复学就能解决的。
素养类课程培养的这些能力,会逐渐成为孩子身上的特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学科知识理解和学习。一个拥有强大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孩子的理科一定不会差,一个拥有耐心、专注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不成问题,有了竞争意识的孩子一定在学习成绩上有自己的追求。
3、机构如何脱颖而出?
培养孩子具有更强的综合、底层的能力,其实反而是个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事情。
那校区在介绍时可以帮助家长列个清单:
孩子的潜力在哪儿?如何把潜力培养成优势?
孩子的劣势在哪儿?专注力?逻辑思维?表达?还是其他的?
机构可以从孩子自身出发,结合机构的素质课程内容来进行介绍。这里以小新星少儿成长中心素养课程为例来展开。
首先从品牌影响力上来说,小新星1989年创立戏剧表演教学法, 并于1997年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三十年以来,小新星的戏剧表演在全国遍地开花,经过不断的淬炼与沉淀,受到了数千家加盟校的选择与认可。并成功开展了“星美朗读者”、“星秀风采展”、“星游学” 等一系列素质教育践行活动。
小新星少儿成长中心以戏剧+演讲为载体的星言乐素质课堂,依据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结合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互动实践教学法、童话剧表演教学法,从认知、探索、实践、创造四个维度搭建教学体系,全面培养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
小新星演讲课程是以认知、探索、实践、创造四个维度形成的教学体系。通过朗诵、演讲等艺术表达形式引导儿童探索世界、走进内心,成为“小小演说家”,进而提升语言表达力、逻辑思考力、倾听与沟通力、说服与领导力、同理心等核心能力。
国家双减政策目前给大家最大的感觉就是不让节假日补课了,但实际上,国家的核心目的是,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研学实践体验。目前新高考改革后实行的是3+1+2模式,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今后的孩子方向,而这些一定要从小抓起。
学习素质类的课程不仅不是非刚需,反而越来越重要,以后再也不只是数理化的时代,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的需要。